人民网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董兆瑞)11月18日,《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会议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北京市将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为主线,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发力两个抓手,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能帮民、能留下三个阶段,从五个关键方面发力,加快科技成果“从1到10”在京落地。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7年,形成高效、协调的总体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1000个合作平台、5000个技术开发项目,改造改造3000家科技型企业、600家专精特新企业,改造一批社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科技创新企业。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委员、副主任杨璞表示,北京正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先后出台了《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创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疏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措施、牵头实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强化试点等项目,并率先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计划。 “我们会同相关单位共同制定了《行动计划》,旨在更好地利用科技资源、科技成果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的生产质量。”杨璞说道。据了解,《行动计划》共5部分20项主要任务:一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改革,落实科技成果强化、分业管理等改革基本政策t。推动研发单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转化收益考核分配等分类激励机制。创建标杆技术转移机构。二是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建立企业提出问题、研发单位回答问题、共同攻关的科研组织模式。搭建企业主导的合作平台,发展一批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兴办企业。推动领先科技企业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转型创业企业的投资、并购和开放应用场景。三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es.强化对接服务机制,各城市合作建立供需对接服务台账。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造市场水平高、专业能力强、机制灵活服务转化成功的科技成果。探索建立城市投资统筹配置和协调机制,助力企业前期成长和持续发展。探索首创科技成果应用支持机制。四是激发市场要素活力。加强技术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将剩余技术管理人员纳入市人才支撑体系。提高科技转化平台服务能力,完善概念验证、中试、孵化等平台体系。培育高素质市场化组织。发展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更多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早、小、长期、难的科技投资。五是提升落地服务质量。建设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中心,打造成果转化“一站式”综合服务载体。推动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建设,建设海淀、房山、巴巴巴哥等重点承载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精准服务。推动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深化国际技术转移开放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和转化全球科技成果。